侗族服饰产生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为成熟期。侗族服饰将民族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侗族服装及其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民族风尚,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2016年,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被评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江侗族服饰款式繁多,有明显区别的有二类九式40多款,以紫黑、兰、白三色为主色调,侗族女装一般上着长衣下着短百褶裙,男子则多着对襟衣长裤。三江侗族传统服饰多姿多彩,富有浓郁的传统民族特色。三江侗族服饰制作工序复杂,主要分为纺纱、织布、印染、裁剪制作侗衣四个步骤。
侗衣制作过程:首先采摘的棉花经过晒干、除虫、轧棉脱籽、弹花、卷筒后经纺纱机进行纺纱。接着织布要经绾纱、煮纱、浆纱、缠经纱、排经纱、入筘、理纱、穿综纱、缠纬纱等十二道工序后上织布机进行穿梭织布。再到染布工序分为制靛泥、制染淀水、染布3个步骤。染布又经过初染、加皮染、加色、汽蒸、锤打等等工序。因为制作靛泥用的蓝靛草夏季才可以采摘。而染布又需要易晒快干,所以染布都在秋季进行。
最后裁剪制作侗衣,其功底体现在刺绣上。三江县的侗族服饰刺绣主要为剪纸绣和平绣,先制作成绣片再镶在衣襟、衣领、袖口、胸兜、裙边绶带和背带盖或直接绣在比较厚实的布料上,如制作围裙头及鞋面、男头巾两端、绑腿三角、小孩的口水围、帽子等。
侗族服饰最能体现一个妇女的手艺,因此妇女们都要精心准备至少一套盛装,供出嫁和参加集体活动时穿用。在生活中,侗族服饰也是人们穿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如保护衣襟不受损坏的围腰,可挡风遮阳、阻挡尘埃的男女头巾头帕,男子佩带的垫肩可以避免挑重担时磨损肩头上衣或皮肤。将侗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宗教观念以及种种文化心态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反映出了侗族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