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植物品种繁多,药物源丰富。药物绝大部分是天然野生植物及动物药,部分贵重或稀有的植物药也进行家种,外来药较少。侗药蕴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侗族行医人,既行医又采药,所用药物多是自采、自制、自用。一般把根茎、叶类药物洗净、晒干、切片来备用;果实、种子类药物一般打碎使用;花类药物可直接使用。其医药传统都是口传心授,多以歌曲的形式流传。侗族古歌《玛麻妹与贯贡》便记录了侗族医药起源的传说。冲傩,又称侗傩,是侗族早期的医药术。因为侗族人民信奉神灵,因此,早期的冲傩类似于巫术,后期利用天干“八字”来医治。可以说,冲傩与现代意义上的“医药学”有较大的出入。直到冲傩开始用草药给人治病,才是真正意义上医药学的开始。
三江根据侗医药发展现状,重点加强对侗医药特色技术的传承保护,以防侗医技法失传,对濒危稀有侗药品种,加强人工种植,避免侗药药源的枯绝;加强中医科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抓住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良机,在完善县中医院硬件设施的同时,大力培养侗医药人才,壮大侗医药技术队伍,提高侗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侗医药协会平台交流作用,结合三江旅游资源、建立具有侗医药文化特色、以侗医药特色保健服务为品牌的各类保健,亚健康咨询服务、老年康复健身、药膳、食疗等综合服务,倾力打造三江侗医药品牌。2008年,侗族医药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医药协会会员撰写的侗医发展、管理、诊疗基础理论及临床技术应用等侗医书籍
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医认为饮食是生命的能量泉源,但应节制,吃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起疾病。侗药有六性六味理论。六性为热、凉、收、散、退、补。六味为酸涩、苦、辣、香、淡、甜。侗医诊病的步骤有问病、望诊、摸审、切脉、脉象主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退热法、除寒法、排水法、补法、刮法、摄七处以及各种痧症疗法和手术疗法等。常用制剂有丹药、膏药、酒药以及粉剂等。
侗医药项目